来草原旅行,见得最多的除了碧草蓝天、牛羊成群之外,就是无处不在的蒙古包了,蒙古包是亚洲游牧民族的一大创举,可通风、采光,又防寒、防潮,既便于搭建,又便于拆卸移动,适于轮牧走场居住。为了感受蒙古族人民的民族文化,2020年内蒙古民族手工艺和精品文创旅游展示活动中,在内蒙古展览馆的院中就搭建了一个蒙古包群(12个盟市及2个计划单列市满洲里市、二连浩特市各一个),以展示蒙古包文化的魅力,从而使观众对他们的营造技艺进行全面了解,一起来看看蒙古包这独特的营造技艺。
在参观展览馆院中搭建的蒙古包群过程中,您会了解到蒙古包的骨架由四部分组成,分别是哈那、陶恼、乌尼、哈喇嘎。蒙古包四周的围墙状支撑木架叫“哈那”,由一条一条的圆木棍交叉经骆驼皮连接而成,蒙古包的大小一般也由哈那决定,比如五个哈那、六个哈那、七个哈那,哈那越多,蒙古包就越大。每家每户的蒙古包之大小,主要取决于主人的经济状况和地位。普通小包只有四扇“哈那”,适于游牧,通称四合包,大包可达十二扇“哈那。
蒙古包顶上的窗户叫陶恼或套瑙,陶恼要求木质要好,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。按照它们与乌尼的联接方式,陶瑙可以分为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,它们的区别在于: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,而插椽式套瑙则不分。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,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,用来连接乌尼。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。因为能一分为二,运起来十分方便。
连接哈那与陶恼的包顶椽木叫乌尼,也就是蒙古包的肩,上联陶恼,下接哈那。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,木质要求一样,长短由陶恼来决定,其数量,也要随陶恼改变。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,才能圆。乌尼为细长的木棍,椭圆或圆形。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,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,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。下端有绳扣,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。粗细以哈那的大小决定,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形叉上,上端正好平齐为准。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的。
蒙古包的门叫哈喇嘎,门一般朝东南方向开,既可避开强冷空气,也沿袭着以日出东方为吉祥的古老传统。门的高度取决于哈那的高度,一般都不太高,人们进出蒙古包基本都得弯腰进入,包门的正对进去的地方,一般都设有佛龛,供奉佛像,大多都是成吉思汗,虽然蒙古族没有要求大家见了成吉思汗像就行礼的习俗,但每个人只要进入蒙古包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其鞠躬行礼,这样的设计既非常巧妙,又充满智慧。
蒙古包除了骨架以外,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裁制了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毛毡,主要分为顶毡、顶棚、围毡、外罩、毡门、毡门头、毡墙根、毡幕等几个部分组成,骨架一般都是男人的活,而裁制则一般都是女人的工作。手巧的内蒙古妇女会在这些毛毡上绣上很多漂亮的图案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毡绣。